疫情之下对于很多行业的影响都是比较大的,现在我们看看家太太智慧家政整理的目前家政服务行业消息。
1、疫情对家政服务行业的冲击和挑战
非典时期,中国服务业占比是40%多,当时的中国的经济总量比现在小了很多。2019年服务业占比53.9%,目前的经济总量乘以服务业的比例除以2003年的GDP的总量和乘以服务业的GDP对比,这是十几倍的差距,所以可想而知这一次对服务业的影响。所有从事服务业的仍然是停摆的,包括旅游、电影等,家政行业也是一样的。
服务业和工业很大的不同是人对人提供的服务,而防控疫情要减少人的接触,服务业首当其冲。家政行业是一个1万多亿的市场,所以影响很大。网上有一个统计,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发的文件里较上年新增频次最多的两个字是“家政”,因为国办发出了家政36条提质扩容的文件,进而发改委、商务部也出台了大量政策。
由于政策的详细要求和计划,导致36条对家政行业的影响比现在国家拿出的应对政策还要大,比如地方政府提供培训场地,家政人员的信用、住宿、保险等问题,每一个省要拿出一个大学来开设家政学院,每一个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必须要设立家政专业,包括家政、培训能力等,其中还涉及到未来三年要培训500万人进入家政行业。
去年在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时,由于家政行业是典型的供给侧改革,是需求,国办把家政行业作为提高就业的重要行业。随着中产阶级崛起,家政行业需求旺盛。好的月嫂、保姆、钟点工是一人难求,甚至杭州都要摇号。虽然其需求旺盛,但是供给质量和规模不行,所以这个行业是国家希望大力解决就业的一个行业,受疫情冲击特别大。
中国大概有70万家家政公司,而绝大多数家政公司都是在小区门口开一两个门店,所以这些门店到今天也没有恢复营业,所以1万多亿的市场大概一个月要损失1000多亿,而这1000多亿跟制造业1000亿不一样,其中90%以上是阿姨的直接收入,不像影响了手机产业1000亿,因为有芯片、原材料、玻璃瓶等,真正对手机公司员工的收入影响可能是20%。家政行业导致居民收入减少至少2700亿,这是对此行业的直接冲击。
2、企业家如何应对疫情的冲击
第一,企业家必须是有决断力,有断臂求生的决心。如果没有这个决心,等你想砍手的时候,连自己砍手的力气都没有了。如果是一个一流的企业家,必须做出一流的决定,为了让公司活下去,要付出很多的代价。我们一直希望能带着几千人继续往前走,要保证每个人的饭碗。所以无论是断臂求生、控制成本、协商工资等决定,都必须要有敏锐的判断力。比如买口罩,如果反应不及时,可能复工连口罩都没有。
很多企业复工都等着政府要口罩,我认为这些企业家都是不及格的。作为一个企业家,至少应该在习总书记发表讲批示的那一天就要去找口罩了。
第二,企业家命运靠自己。很多企业家最关心的是政府的政策,等待政府的决策,寄希望于银行贷款。政府贷款是中长期的事情,要求担保能力。很多互联网公司是轻资产,无法抵押贷款。在疫情来临时不要心存侥幸,要及时与员工沟通,拿出一系列保障公司活下去的措施,尽管对公司、员工是很痛的,但却是一个活下去的决定。只要你有了不依靠别人也能活下去的极限生存方案,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。悲观到极致的人,事实上是乐观的。
第三,疫情对所有人都是风险。疫情影响了所有家政公司、物流公司。疫情从来不选公司,只要身处这个行业就受影响。绝大多数企业是在一个竞争的环境,要获取的是相对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。在同样面对疫情的时候,每一个环节比对手好一点就得分了。
3、企业家对经济和就业的责任
企业家不仅要通过自己的判断活下去,也要面临社会责任。防疫重要,经济也重要,两条战线都要打赢。企业家最核心的就是保就业。疫情以后,中国面临最大的两个问题分别是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。今年有840万大学生,就业压力变得极其大。
企业家必须要站出来为中国的就业做一些应尽的责任,当然我们也希望政府给一些支持。第一,不要一刀切。稍微允许非疫区人员出得来,进得户。第二,在国家本就有的培训就业补贴中,稍微透明一点。目前的补贴链条极其长,就算中央政府愿意拿出1000亿来扶持就业,但层层审批流程太长,时间成本高,效率低。所以我希望在疫情的人员流动方面不要一刀切,补贴方面稍微透明直接一点。因为这两个挑战关系到生意的本质,允许人员稍微流动比任何社保税收、任何银行贷款都重要。
以上就是陈小华对危中有机-疫情下的家政服务业观察,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对家政行业有所了解?